图/周鸿斌 3月29日,站在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西的大路上,路西是数百亩开着黄花的油菜,路东则是大片大片的空地。 同在一个村庄,为什么路东路西差距这么大?路西田地的承包人陈贵权说:“过去都是空地,去年我流转了路西的600亩土地,种上了油菜,‘白地’才变成了绿地。” 在信阳,由于比较效益低,农民收了水稻后,宁愿弃耕打工也不种地,导致冬季田地大多闲置,成为“冬闲田”,俗称“白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信阳地区有“白地”600多万亩。 陈贵权是当地有名的农业“老把式”,也是种粮大户,流转土地5000多亩种水稻。 但是,陈贵权流转这么多土地,没有一分地是闲置的。他说:“田地白白闲置一个冬天,是一种巨大浪费。”那么,冬天他都种了什么?收益如何呢? 去年冬天,陈贵权把流转来的田地分三部分,种了1000亩小麦、1000亩油菜、3000多亩紫云英。 为什么紫云英的种植面积这么大?他说:“紫云英是绿肥,能壮地,收益也高。紫云英大米是绿色生态大米,米价卖得高。” 在信阳采访时,恰逢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春增在指导农民种植紫云英、毛叶苕子等绿肥。他说:“种植绿肥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能有效提高农民的收益。” 他解释,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紫云英种子收益高。地处南北分界线的信阳,因为独特的气候条件,所产的紫云英种子量大质优,已在全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紫云英种子价格如今每斤6—8元,一亩地可产紫云英种子100—150斤,收益非常可观。 另一方面是绿色农业收益。紫云英的根部长有很多根瘤菌,每个都相当于一个小化肥厂,所以紫云英当绿肥,能显著提高地力。“绿肥越种地越肥,不但提高了当地稻米的品质,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实现了让大米更好吃、农业更绿色。”刘春增说。 正因为有这样的收益,陈贵权才没让土地闲置,而且绿肥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今年信阳的绿肥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20万亩。 去年9月,罗山县成为全国绿肥产业“一县一业”科技重点示范县。借助这一契机,该县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成3条紫云英生产观光带。同时,以发展“紫云英+”产业为抓手,聚焦紫云英大米、紫云英种子、紫云英观光农业等产业,打造“罗山紫云英”公共品牌,推进生态农业全面升级。 当时,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的23位岗位专家与罗山县的11个绿肥种植大户签订了服务合作协议。陈贵权就是签约的种植大户之一。之后,他就新流转了朱湾村的600亩地种上油菜,才有了“白地”变绿的变化。 记者采访时,陈贵权正忙着购买农机,今年打算流转更多的土地种绿肥。他说,只有把土地流转到种植大户手中,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才能让更多的“白地”变绿地,进而变成多彩田园。(河南日报记者 李运海 河南日报通讯员 吕玉虎) |